大约 6600 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地球历史上的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大约 75% 的物种因此灭绝,包括盛极一时的恐龙家族。
然而,科学家一直不知道,这颗小行星来自哪里,又是如何撞向地球的。
最近,德国科隆大学的科学家收集了世界上 5 个不同地区的岩石样本,这些岩石样本,都包含 6600 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所产生的碎片。
他们在岩石样本中发现一种名为“钌”(Ruthenium)的稀有元素,这种元素在地球岩石中很罕见,但在地外岩石中的含量约是地球上的 100 倍。
并且,在富含硅元素的天体(位于内太阳系,即太阳和小行星带之间的区域)和富含碳元素的天体(通常位于外太阳系,即小行星带以外的太阳系)中,钌的物理化学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别。
科学家精确测定了这 5 份岩石样本,以及其他岩石样本中的钌的物理化学特征——其他岩石样本同样采集于世界各地,都是过去 35 亿年间其他 8 个天体(都来自太阳系)撞击地球所产生的碎片。
经过对比,科学家发现,6600 万年前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样本中钌的物理化学特征与富含碳元素的天体样品中的钌相同。也就是说,它很可能来自外太阳系。“这颗小行星可能与其他天体碰撞,或受到其他天体的影响后,才飞向地球的。在外太阳系,木星这类气态巨行星拥有巨大的引力,能改变周围小行星的运行轨迹。”这项研究的参与者、德国科隆大学的科学家马里奥·费舍尔·戈德(Mario Fischer-Gödde)说。
- 上一篇:土壤病毒图谱是什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