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好奇号 > 历史 > 古代学生有暑假吗?暑假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

古代学生有暑假吗?暑假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

作者:沉鱼雁
来源:好奇号
日期:2021-09-01 09:44:29
阅读:

 
       眼看暑假接近尾声,学生们又要重返校园,开启新学期的生活了。恐怕对每个学生和曾经当过学生的人来说,暑假都总是太匆匆,太短暂。
 
       然而,如果你有机会穿越回古代,随便拉个学生问问,你就知道自己能有两个月的暑假是多么幸福了。
 
       1905年,教育改革家严范孙先生在批判中国的旧式教育时说:“往者学校未兴,吾国儿童无毕业之期,无寒暑之休,无实验之法,无体操之训。”
 
       清嘉庆年间的《义学条规》也记载:“长不辍耕,幼不辍读,暑日休务者,薄其饩廪。”意思是说,大人到了夏天不能停止劳动,小孩也不能停止上学,私塾先生如果胆敢给孩子们放假,那么家长可以扣老师的工资。
 
       由此可见,在古代,压根儿没有“暑假”这一说。
 
       那古代学生是全年无休地学习吗?也不是。
 
       撰文|沉鱼雁
 
       编辑|赵财猫
 
       美编|大美
 
       旧式教育体系 
 
       在古代,学生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放假制度。但是在讲放假制度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
 
       西周时,学校有“国学”和“乡学”两种。设在王都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叫国学,是高级贵族子弟的学校;设在地方的叫乡学,是一般贵族子弟的学校。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主要传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大学还要培养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本领。
 
       春秋时期,官学逐渐瓦解,一些知识分子(如孔子)开始聚徒讲学,出现“私学”,让平民子弟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汉武帝时,中央设立最高学府“太学”,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入学弟子叫太学生。
 
       晋武帝时,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专门招收贵族子弟入学。
 
       隋唐时,科举制度兴起,京城设有最高学府“国子监”,供各地优秀考生进京读书。
 
       宋元时,书院制度兴起,多属私人性质,师生可以在此自由讨论问题、发挥见解。
 
       明清时,中央有国子监,府和州县两级设有祭祀孔子的孔庙,孔庙后面就是“学宫”,通过院试进学后的秀才方可进学宫读书。此时期的启蒙教育主要靠私塾完成。
 
       1905年,清光绪帝废科举,建立新式学校,才结束了中国旧式的学校教育制度。
 
 
       国子监的放假制度
 
       据记载,汉代以前的假期极少。官员们只有在天气极为寒冷时才能休息,学生们也只能在此时享受几天假期。
 
       从汉武帝创立“太学”开始,学校就有了太学生的休假制度,发展到隋唐时的“国子监”,才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假期制度。
 
       无论是“太学”还是“国子监”,都是设立在中央的公办最高学府。学生们不远万里来到京城读书,非常辛苦,所以朝廷就为他们设立了休假制度。当时共有3种假期:
 
       旬假
 
       每10天休息1天。一般是在旬考之后,会放假1天,供学生们休息。当时国子监设在京城,大部分学生都是住读。离家较近的学生可以匆忙回家看一眼,而外地学生们根本来不及回家。放旬假时,除了宅在宿舍休息,他们往往会参加一些社会交际活动。
 
       田假
 
       每年农历五月放1个月左右。听上去很爽?但农历五月是田里麦子成熟的时节,学生们放假回家也不能闲着,他们要帮忙干农活,下地割麦子。当然,要是老家实在太远(距离京城二百里以外),学生可以向校方申请延长假期。
 
       授衣假
 
       授衣假”始于唐代,规定每年农历九月放1个月左右。因为农历九月,天气会转凉,学生们需要回家取过冬的衣服。《诗经》里也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记载。
 
       “田假”和“授衣假”听上去都很有人情味,但为防止学生因长假而荒废学业,学校也有相当严格的规定:
 
       凡逾期未返校者,一律开除学籍。
 
       当然,如果有特殊情况,比如假期内家中有人去世,学生可以直接向皇帝请假。皇帝准几天假,就休几天假。
 
       唐末宋初,这套放假制度有了一些新变化。
 
       明代监生们的假期,仅仅安排在每月的朔望日(初一和十五)各1天,除此之外就不放什么假了。
 
       但明代监生们的待遇十分优厚,每月不仅可以补贴六斗米,获得鱼肉等奖励,甚至每月还能领取一些俸禄。
 
 
       私塾放假制度
 
       历朝历代能在国子监念书的学生都不多,大多数学生还是在私塾里读书。
 
       私塾一般规定每年正月十六开学,到农历十二月十五日结束,这样算来学生就有1个月的“年假”。端午、中元、重阳各放假1天,清明扫墓放假3天,中秋、七夕各放假一晚,夏秋农忙季节各放假10天。这样的假期安排可以说是很合理的。
 
       此外,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是孔子诞辰,各地会举行祭祀孔子的典礼。因为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师。因此,这一天的祭孔仪式十分隆重,在私塾念书的学生也要放假1~3天,以示敬重。
 
       清代的私人学校放假制度与私塾相似。每年正月十五开学,直到腊月十日结束。每10天休1天,端午、中秋各放2天假,清明、中元、十月朔各放1天,平时一概不放假。
 
       “暑假”什么时候才有的?
 
       既然古代学生没有暑假,那暑假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呢?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将西方的现代教育模式带到了中国,也把欧美等国放暑假的习惯带了进来。另一方面,清政府也派人出国考察新式教育,将体育课、实验课、学期制和寒暑假制度一起“搬运”回了中国。
 
       大约从1903年开始,清政府创办的新式学堂里出现了放暑假的现象。
 
       不过,从清末到民国,新式学校与传统私塾一直并存,后者坚持不放暑假。直到20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完成对私塾的强制性改革以后,暑假才在中国所有学校里普及。
 
       1928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为南京国民政府起草教育法,第一次将暑假写进了法律。
 
       他将小学暑假定为45天,将中学暑假定为50天,将大学暑假定为60天——年龄越小,暑假越短。估计蔡元培先生是担心暑假放得长了,小孩子会把上学期学到的东西忘光吧。
 
       古代学生读书机会难得,十年寒窗苦读,只为有朝一日求得功名,学习自然非常刻苦。但适当放假、劳逸结合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
 
       这样看来,拥有暑假的我们是不是比古人要幸福得多呢?

    相关推荐

    《好奇号》2020年第2期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